货殖列传|专访赛领资本杨平:中国AI有望弯道超车
2021-08-06 21:54:28 作者:佚名
【编者按】
《史记·货殖列传》是最早专门记叙从事“货殖”(商业)活动的杰出人物的史书著作,司马迁阐释的经世济民的经济思想和商业智慧,被誉为“历史思想及于经济,是书盖为创举”。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结构、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在这场大变局中,所有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企业家、创业者、打工人的故事,都值得被铭记。即日起,我们推出《澎湃财经人物周刊·货殖列传》,讲述全球化时代大潮中的商界人物故事。
他们为时代立传,我们为他们立传。
疫情之下,跨境投资如何帮助中国企业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突围?在全球范围内搜集“优质项目”引进中国,分几步走?我国半导体、芯片等高科技行业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目前国内外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前景如何?“碳中和”背景下,企业如何将绿色概念落地、引领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日前专访了赛领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简称“赛领资本”)CEO兼总裁杨平先生。
赛领资本是赛领国际投资基金的管理人,赛领国际投资基金是根据中国人民**指导意见,在上海市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2012年发起设立的境内首支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其设立和运作得到了央行的特殊政策支持,旨在为国内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并购提供商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融资综合服务,以实现境外优质资源收购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家战略。
继2011年给予赛领“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的定位后,2017年8月央行进一步提升赛领的定位,将赛领基金纳入国务院总体方案批准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的单位,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我们要引进企业和技术到中国来落地,投后管理的能力非常重要。这个能力体现在市场资源整合、品牌提升以及资本运作等各方面。”杨平说。
杨平表示,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下,跨境投资既要协助海外优质项目在中国落地,又要帮助中国企业出海。
杨平介绍,赛领资本主要关注四大行业:第一是人工智能为重点的新技术;第二是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大健康领域,包括医疗设备,医药,生物科技等;第三是以半导体为核心的先进制造;第四是新消费。
企业是否具备“颠覆性的硬科技”、是否符合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逻辑,是赛领资本进行企业价值判断的重要维度。
“我们严格按照价值投资的要求,关注企业的成长性,分析企业是否真正是‘有质量的成长’,是否是‘内生增长型’的企业。时间是一把最好的标尺,我们必须保证能够穿越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杨平说。
对于疫情带来的影响,杨平表示,看到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疫情带来的机遇,比如消费领域,疫情加速了物联网、电子商务爆发式增长,特别是海外市场的电商化程度显著提升。
另外,受制于目前疫情影响,很多行业比如旅游服务业都还处于低谷期。杨平说,这恰恰是投资布局较好的时机,因为现在一些企业的估值相对来讲比较低。
以下为专访实录:
【“双循环”格局下的跨境投资】
澎湃新闻:在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的大背景之下,赛领资本如何定义“优质项目”?
杨平: “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是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背景下诞生的。从2011年到2021年的十年,赛领资本配合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以人民币方式出境投资到海外项目中。
在双循环的大背景下,我们要继续发扬 “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的品牌特色,发挥“跨境投资”优势。跨境投资有两层含义,“引进来、走出去”:要把投在海外的项目更好地落地到中国来,比如一些新技术、新制造、新消费;而投资境内企业是为了帮助这些企业走出去,与海外新的技术、品牌相结合。这就是“双循环”的概念在跨境投资领域的体现。
从行业的配置上讲,赛领关注四大行业:新技术、新消费、先进制造、大健康领域。
赛领资本定义的优质项目有四个特点。第一,有很高的“护城河”,我们希望投一些比较有颠覆性的硬科技;第二,我们希望这些行业、企业能够在中国长期的宏观经济趋势中受益,比如说共享经济、消费升级、先进制造;第三,我们希望投资的目标企业在它所处的行业里是领先的,是第一梯队的领军企业;最后,因为我们是跨境投资,这决定了我们绝大多数的钱是要配置到海外的,但我们投到海外是为了更好地把企业引进中国,所以我们强调“全球机会,中国创造”,发挥我们基金LP(Limited Partner )以及股东的优势和能力,帮助所投企业在中国发展壮大。
澎湃新闻:“跨境投资”一直是赛领的特色和优势,赛领资本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挖掘值得投资的优质项目?
杨平: 通过10余年的积淀,我们在一些行业里积累起了优势、人脉、品牌,和各个股东、LP、被投企业建立了密切、长期的联系,通过将各方的优质资源进行嫁接与组合,从产业上下游去寻找投资标的,也有很多优质项目主动联系我们,希望能获得我们的投资。
另外,这和我们基金的投资人结构有关。我们基金的投资人绝大多数是大型国有企业和央企。实际上,他们也面临着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布局的问题。所以我们和LP之间能形成一种互动,共同打造投资生态圈,产生“1+1>2”的战略上的协同效应。
最后,我认为时间是一把最好的标尺,赛领二期基金的存续期是“5+3+1+1”,我们必须保证能够穿越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所以,我们严格按照价值投资的要求,关注企业的成长性,分析企业是否真正是“有质量的成长”,是否是“内生增长型”的企业。对于一些长期缺乏净现金、或密集地依赖于外部融资、或是概念推高、估值非市场决定的企业,我们是持保留态度的。
澎湃新闻:您提到了“协同效应”,一些国企、央企与赛领资本的海外布局能够形成良好互动,产生“1+1>2”的协同效应。能否分享一个您印象最深的成功案例?
杨平: 我们2013年投资了以色列自动驾驶公司Mobileye,这个项目是汽车智能驾驶领域的头部企业。
从财务投资人的角度看,这个投资是很成功的:第一,赛道正确,有前沿性、前瞻性。8年前,大家还觉得自动驾驶是科幻小说里的场景,赛领就投资了自动驾驶项目;第二,投资回报丰厚,赛领投资Mobileye之后不到12个月,公司就申请在美国上市,上市当天股价上涨超过50%,是赛领当初投资时估值的4倍;第三,这家企业发展潜力巨大,技术水平和商业化不断快速发展。从公司2014年上市到2017年被英特尔收购,估值又继续上涨了近3倍。从基金角度来讲这是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典范。
从LP的角度讲,他们的眼光会更长远。比如我们的LP之一上汽集团,他们考虑的是把现有的资源往新能源汽车转型。在智能驾驶领域,上汽的视野是不一样的,更多是从产业的角度去考虑。在投资Mobileye时,上汽就非常积极地参与了项目尽调,派技术专家和我们一起前往以色列学习技术,完成技术尽调。在我们投了Mobileye以后,Mobileye与上汽进行了具体项目层面上的合作。上汽集团是国内首家与Mobileye合作的车企,自2016年以来就已经推出了多款Mobileye芯片的整车产品。2020年年初,上汽集团进一步与Mobileye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拓展并深化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智能驾驶汽车在国内早日落地。
澎湃新闻:在过往的这些投资项目里,有哪些投资经验可以跟读者分享?
杨平: 第一,我们考虑问题时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我们一直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投资战略。顺应宏观的趋势,具备全球视野,要求我们不仅能看到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同时还要看到全球范围内某个国家在某一个产业上的竞争力,两者要结合起来。
从项目层面看,从项目的尽调环节开始,财务、法务、商业都要进行全面尽调,要寻找真正意义上的好项目,这对团队的能力要求很高。因为在海外投资本身的风险很高,所以对不确定的风险点都要有所掌握。
第二,我们需要具备帮助这些企业落地的能力,这体现在市场资源整合、品牌提升以及资本运作等各方面。赛领资本注重服务企业、赋能企业,协助企业实现落地,我们一直在培养和加固投后管理的能力。跟其他基金相比,赛领资本对赋能的自我要求更高,这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澎湃新闻:新冠疫情爆发对跨境投资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杨平: 新冠疫情是全球性的问题。挑战是很严峻的,中国现在面临的国际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中美贸易摩擦对很多行业产生持续影响,例如美国阻挠中国5G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不允许台积电等代工企业为华为麒麟芯片加工、将中芯国际列入黑名单、对高端集成电路(处理器、存储器)等进行出口限制。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跨境投资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疫情发生以后,在消费领域,疫情加速了物联网、电子商务爆发式增长,特别是海外市场的电商化程度显著提升,很多企业在模式上进行了创新。比如在互联网教育培训行业,我们投资过的一个在线教育平台企业Coursera,已在美国上市,疫情期间业绩增长远超预期。一些行业的格局也会因疫情而发生改变。
另外,目前受制于疫情影响,整个经济活动、投资活动都不活跃,很多行业比如旅游服务业都还处于低谷期。对我们来讲,这恰恰是投资布局较好的时机,就是机会所在,因为现在一些企业的估值目前相对来讲比较低。二级市场去年已经出现一波儿反弹行情,一级市场还相对处在寒冬阶段,未来随着疫苗注射的普及化,全球经济有望全面复苏,带动相关行业反超疫情前的水平。
【聚焦四大行业】
澎湃新闻:赛领今后的跨境投资策略是怎样的?
杨平: 第一,从行业的配置上看,赛领的投资策略主要围绕四个领域:一是人工智能为重点的新技术;二是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大健康领域,包括医疗设备,医药,生物科技等等;三是以半导体为核心的先进制造;四是新消费。
第二,从分散化的角度看,我们既不希望投的项目非常分散,也不希望非常集中。结合团队的自身能力和投资策略,去搜寻符合我们的基金规模和管理能力的项目。
第三,我们在退出手段上会更加的多元。除了IPO退出以外,我们也考虑让被投企业通过被并购或注入上市公司来实现退出,也可以通过成立S基金(Secondary Fund)等创新手段的方式转让出去。所以,我们二期基金相对于一期基金,退出的周期会缩短。
第四,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LP的互动和资源共享,将项目的投后管理、项目的退出和LP自身的资源之间形成联动,这是我们二期策略的新亮点。
澎湃新闻: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发布,特别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赛领资本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和投资调整?
杨平: 赛领资本从自成立以来高度关注科技领域的投资机会,我们在过往投资中积极寻找国际领先的先进技术,并在投后管理中积极对接中国市场,同时,我们也积极助力优秀的中国科技企业走出国门。
对于我们的二期基金,我们又升华了这个目标——“全球机会,中国创造”。在这个新的主旨下,我们将继续对符合国家战略的新兴科技力量保持跟踪与挖掘,并帮助优秀的中国科技企业成长壮大,走出国门,创造国际价值。
落实到具体的投资,我们在二期基金的投资方向进行了更加有针对性的安排,例如,人工智能作为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多次被提及的关键科技,已被确定为我们未来核心的投资方向之一。
我们对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企业的筛选策略切合纲要中提及的对“原创性、引领性”的要求,在深度学习、商业化应用落地方面均投资了领军级别的企业。而在其他重点信息技术行业,如芯片、大数据、云计算等,以及生物科技与医疗行业,如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方向,我们也在投资策略上做了相应的针对性优化与安排,使我们的微观策略与国家的宏观战略更加契合。
澎湃新闻:在半导体领域,国际上现在兴起了一波整合兼并的浪潮。您认为,中国的半导体行业是否也可能也会进入兼并期?
杨平: 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看待。
半导体产业链分为几个板块,包括设计、制造、封测,以及上游的软件工具、材料和设备。
我认为在上游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和IP基础架构方面,相对来讲,我认为中国公司崛起的可能性很大,未来兼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国外这方面的巨头也是靠兼并收购才有今天的市场地位。设计环节则存在结构性的并购交易机会,国内已有成功的国际并购案例。前道晶圆代工在将来全球将集中为几家头部企业,比如台积电、三星等等,这个竞争格局短时间内是难以扭转的。至于后道,目前国内做封装的企业有很多,也是国产化率最高的环节,这个领域可能会产生一种兼并整合的趋势。
从材料和设备的角度来看,也有兼并的可能性。欧美日在材料和设备方面做的很好,中国企业会不会走出去,合并或者收购相类似的技术,未来可以关注,但也取决于国与国之间的技术壁垒。
所以,总的来讲,半导体行业的“卡脖子”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总量,是指现在中国整体的制造能力还不够,这是一个全面性的问题;结构上,我觉得有些地方目前难以突破,但有些方向还可以努力,不管是设计、制造、封测还是上游,都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澎湃新闻:赛领资本与芒格书院联合举办的“人工智能论坛”刚刚落幕,您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预见?
杨平: 人工智能是改变未来的一个重要抓手。
人工智能不只是一种技术,它的应用场景非常多,也非常普及,比如人脸识别、智能驾驶和金融科技等领域。中国的互联网高度发达,人口基数大,消费市场庞大,这给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发展存在弯道超速的可能。人口基数大,使得中国在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上跟别的国家相比,试错成本低,产业落地的优势很明显。如果我们继续努力,我认为可以像新能源汽车一样在国际上实现弯道超车,从而奠定我们国家人工智能的领头羊的地位。
而且,人工智能也能改善我们的社会管理,治安、消防、便民服务、市政服务,提高整个城市的管理效率。
但也如我们在论坛中所分享与强调的,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目前仅仅只是开始。基于技术定位与演进路径的差异,目前正在逐步成型两条分支:“大数据、小任务”与“小数据,大任务”,其分别代表的应用型与通用型人工智能企业,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们也高度关注人工智能行业在落地过程中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如隐私、安全、道德等一系列话题已经为社会所感知的敏感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与企业积极沟通,相互碰撞,共促行业的长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澎湃新闻:中国提出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这将深刻重塑中国的整个产业经济。这对赛领的跨境投资又带来怎样的机遇?
杨平: 绿色消费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一个行业。
例如,我们在共享出行方面先后投资了中国的滴滴、美国的Lyft、印度的Ola。它们均是在满足大众出行需求的前提下,减少了汽车整体需求量和城市交通堵塞,提升了出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减低了碳排放量。我们对于共享经济是比较看好的,这是我们当初投资这些企业的缘由和初心。
此外,我们投资的Impossible Foods项目也是食品与农业领域的“低碳”标杆,核心产品Impossible汉堡比传统牛肉汉堡的碳足迹量(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低89%,使用的水少87%,使用的土地少96%,造成的水污染少92%。
我认为这些企业不仅符合新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趋势,总的来讲,对于绿色出行、绿色经济、绿色消费也有正向促进作用。
我觉得要把两方面结合:一个是怎样通过绿色概念引领年轻人的消费习惯,第二个是引进企业和技术到中国来落地,帮助中国朝着“碳中和”的目标更快速地推进。
未来,我们将更关注那些能在能源替代、节能提效上对现有能源结构产生巨大改变的技术,例如固态电池及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对缓堵减排的应用等。
澎湃新闻:2020年是生物医药的大年,像BioNTech、Moderna等疫苗企业异军突起,赛领资本对生物医药领域有怎么样的思考与布局?如何看待目前国内外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前景?
杨平: 总体来讲,我比较看好生物医药行业,现在仍然是投资生物医药最好的时期。
特别在疫苗领域,新冠疫苗2021年的市场是百亿至千亿的规模,后续视疫苗效力下降程度和病毒变异程度的共同影响,有可能会有一个序贯接种或重新开发的长期市场存在。
另外,之前中国生物技术领域人才储备不足,现在生物技术领域海外回来的人才特别多,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背景。
而且,现在医疗领域的制造外包、研究外包这些行业的兴起和成熟也有利于生物技术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从市场的角度和资本退出的角度来看的话,我们现在有科创板,香港有生物医药板,资本退出非常方便,渠道也很多。
【在线教育“蛋糕”虽大,实际运营门槛要求高】
澎湃新闻:赛领资本投资团队是如何接洽到Coursera吴恩达团队的?基于怎样的考虑,做出了投资该项目的决策?
杨平: 总体来讲,在线教育的“蛋糕”很大,市场很大。我认为有两个关键点,第一要解决运营能力,因为在线教育对中台的要求很高;第二,在线教育不是一次性消费,是持续消费,因此消费者体验很重要。
赛领的团队非常重视和国外知名投资机构以及公司创始人建立深厚联系,保持良好合作关系。Coursera的董事及早期投资人Michael Moe与赛领资本的合伙人相识多年,Michael Moe将Coursera的时任CEO、耶鲁大学前任校长Rick Levin和Coursera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吴恩达先生介绍给了投资团队,为后续合作建立了基础。
Coursera是通过科技创新建立起连接学习者、教育者和机构的业内最大规模的全球性平台,并持续提供可负担、易获取和高相关性的世界级教育内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个性化推荐算法等新兴技术来率先革新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领域。投资团队非常认可Coursera的商业模式,决定对其投资。赛领最终成为Coursera唯一的中国境内投资人。
澎湃新闻:您如何看待互联网教育行业加速扩张可能带来的低价竞争、虚假营销等问题?
杨平: 互联网教育与其他互联网公司存在共性的地方,就是要提高效率。而个性的地方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在某些情况下,互联网教育的消费者和付费者不是一个人,比如说幼教、课程辅导;第二,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个性化色彩更浓厚。
所以,互联网教育既要解决共性问题,即提高效率的问题,又要解决个性化的需求问题。所以,要把这两者要结合起来,要看这些互联网教育公司有没有找到市场的痛点。
疫情下的市场痛点很简单,现在不仅仅是辅导班不能上,是很多高校正常的课堂教学都无法进行,只能上网课。这种情况下既要解决痛点,又要防止IP知识产权的窃取,还要能够在线进行考试,其实相当于把整个校园的运作都转移到网上来,这个门槛要求是很高的。
一些互联网教育公司去搞低价竞争,只能说明他们的门槛低,护城河低,容易被仿制。国家层面,最好能够对课外辅导有指导价格,设置最高限价,这属于行业规范。同时,可以建立行业自律标准,对业内公司来讲,这种自我规范和自我进化本身对他们的长期发展也是有好处的。(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史记·货殖列传》是最早专门记叙从事“货殖”(商业)活动的杰出人物的史书著作,司马迁阐释的经世济民的经济思想和商业智慧,被誉为“历史思想及于经济,是书盖为创举”。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结构、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在这场大变局中,所有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企业家、创业者、打工人的故事,都值得被铭记。即日起,我们推出《澎湃财经人物周刊·货殖列传》,讲述全球化时代大潮中的商界人物故事。
他们为时代立传,我们为他们立传。
疫情之下,跨境投资如何帮助中国企业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突围?在全球范围内搜集“优质项目”引进中国,分几步走?我国半导体、芯片等高科技行业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目前国内外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前景如何?“碳中和”背景下,企业如何将绿色概念落地、引领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日前专访了赛领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简称“赛领资本”)CEO兼总裁杨平先生。
赛领资本是赛领国际投资基金的管理人,赛领国际投资基金是根据中国人民**指导意见,在上海市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2012年发起设立的境内首支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其设立和运作得到了央行的特殊政策支持,旨在为国内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并购提供商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融资综合服务,以实现境外优质资源收购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家战略。
继2011年给予赛领“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的定位后,2017年8月央行进一步提升赛领的定位,将赛领基金纳入国务院总体方案批准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的单位,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我们要引进企业和技术到中国来落地,投后管理的能力非常重要。这个能力体现在市场资源整合、品牌提升以及资本运作等各方面。”杨平说。
杨平表示,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下,跨境投资既要协助海外优质项目在中国落地,又要帮助中国企业出海。
杨平介绍,赛领资本主要关注四大行业:第一是人工智能为重点的新技术;第二是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大健康领域,包括医疗设备,医药,生物科技等;第三是以半导体为核心的先进制造;第四是新消费。
企业是否具备“颠覆性的硬科技”、是否符合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逻辑,是赛领资本进行企业价值判断的重要维度。
“我们严格按照价值投资的要求,关注企业的成长性,分析企业是否真正是‘有质量的成长’,是否是‘内生增长型’的企业。时间是一把最好的标尺,我们必须保证能够穿越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杨平说。
对于疫情带来的影响,杨平表示,看到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疫情带来的机遇,比如消费领域,疫情加速了物联网、电子商务爆发式增长,特别是海外市场的电商化程度显著提升。
另外,受制于目前疫情影响,很多行业比如旅游服务业都还处于低谷期。杨平说,这恰恰是投资布局较好的时机,因为现在一些企业的估值相对来讲比较低。
赛领资本管理有限公司CEO兼总裁杨平先生
以下为专访实录:
【“双循环”格局下的跨境投资】
澎湃新闻:在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的大背景之下,赛领资本如何定义“优质项目”?
杨平: “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是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背景下诞生的。从2011年到2021年的十年,赛领资本配合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以人民币方式出境投资到海外项目中。
在双循环的大背景下,我们要继续发扬 “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的品牌特色,发挥“跨境投资”优势。跨境投资有两层含义,“引进来、走出去”:要把投在海外的项目更好地落地到中国来,比如一些新技术、新制造、新消费;而投资境内企业是为了帮助这些企业走出去,与海外新的技术、品牌相结合。这就是“双循环”的概念在跨境投资领域的体现。
从行业的配置上讲,赛领关注四大行业:新技术、新消费、先进制造、大健康领域。
赛领资本定义的优质项目有四个特点。第一,有很高的“护城河”,我们希望投一些比较有颠覆性的硬科技;第二,我们希望这些行业、企业能够在中国长期的宏观经济趋势中受益,比如说共享经济、消费升级、先进制造;第三,我们希望投资的目标企业在它所处的行业里是领先的,是第一梯队的领军企业;最后,因为我们是跨境投资,这决定了我们绝大多数的钱是要配置到海外的,但我们投到海外是为了更好地把企业引进中国,所以我们强调“全球机会,中国创造”,发挥我们基金LP(Limited Partner )以及股东的优势和能力,帮助所投企业在中国发展壮大。
澎湃新闻:“跨境投资”一直是赛领的特色和优势,赛领资本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挖掘值得投资的优质项目?
杨平: 通过10余年的积淀,我们在一些行业里积累起了优势、人脉、品牌,和各个股东、LP、被投企业建立了密切、长期的联系,通过将各方的优质资源进行嫁接与组合,从产业上下游去寻找投资标的,也有很多优质项目主动联系我们,希望能获得我们的投资。
另外,这和我们基金的投资人结构有关。我们基金的投资人绝大多数是大型国有企业和央企。实际上,他们也面临着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布局的问题。所以我们和LP之间能形成一种互动,共同打造投资生态圈,产生“1+1>2”的战略上的协同效应。
最后,我认为时间是一把最好的标尺,赛领二期基金的存续期是“5+3+1+1”,我们必须保证能够穿越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所以,我们严格按照价值投资的要求,关注企业的成长性,分析企业是否真正是“有质量的成长”,是否是“内生增长型”的企业。对于一些长期缺乏净现金、或密集地依赖于外部融资、或是概念推高、估值非市场决定的企业,我们是持保留态度的。
澎湃新闻:您提到了“协同效应”,一些国企、央企与赛领资本的海外布局能够形成良好互动,产生“1+1>2”的协同效应。能否分享一个您印象最深的成功案例?
杨平: 我们2013年投资了以色列自动驾驶公司Mobileye,这个项目是汽车智能驾驶领域的头部企业。
从财务投资人的角度看,这个投资是很成功的:第一,赛道正确,有前沿性、前瞻性。8年前,大家还觉得自动驾驶是科幻小说里的场景,赛领就投资了自动驾驶项目;第二,投资回报丰厚,赛领投资Mobileye之后不到12个月,公司就申请在美国上市,上市当天股价上涨超过50%,是赛领当初投资时估值的4倍;第三,这家企业发展潜力巨大,技术水平和商业化不断快速发展。从公司2014年上市到2017年被英特尔收购,估值又继续上涨了近3倍。从基金角度来讲这是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典范。
从LP的角度讲,他们的眼光会更长远。比如我们的LP之一上汽集团,他们考虑的是把现有的资源往新能源汽车转型。在智能驾驶领域,上汽的视野是不一样的,更多是从产业的角度去考虑。在投资Mobileye时,上汽就非常积极地参与了项目尽调,派技术专家和我们一起前往以色列学习技术,完成技术尽调。在我们投了Mobileye以后,Mobileye与上汽进行了具体项目层面上的合作。上汽集团是国内首家与Mobileye合作的车企,自2016年以来就已经推出了多款Mobileye芯片的整车产品。2020年年初,上汽集团进一步与Mobileye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拓展并深化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智能驾驶汽车在国内早日落地。
澎湃新闻:在过往的这些投资项目里,有哪些投资经验可以跟读者分享?
杨平: 第一,我们考虑问题时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我们一直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投资战略。顺应宏观的趋势,具备全球视野,要求我们不仅能看到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同时还要看到全球范围内某个国家在某一个产业上的竞争力,两者要结合起来。
从项目层面看,从项目的尽调环节开始,财务、法务、商业都要进行全面尽调,要寻找真正意义上的好项目,这对团队的能力要求很高。因为在海外投资本身的风险很高,所以对不确定的风险点都要有所掌握。
第二,我们需要具备帮助这些企业落地的能力,这体现在市场资源整合、品牌提升以及资本运作等各方面。赛领资本注重服务企业、赋能企业,协助企业实现落地,我们一直在培养和加固投后管理的能力。跟其他基金相比,赛领资本对赋能的自我要求更高,这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澎湃新闻:新冠疫情爆发对跨境投资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杨平: 新冠疫情是全球性的问题。挑战是很严峻的,中国现在面临的国际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中美贸易摩擦对很多行业产生持续影响,例如美国阻挠中国5G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不允许台积电等代工企业为华为麒麟芯片加工、将中芯国际列入黑名单、对高端集成电路(处理器、存储器)等进行出口限制。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跨境投资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疫情发生以后,在消费领域,疫情加速了物联网、电子商务爆发式增长,特别是海外市场的电商化程度显著提升,很多企业在模式上进行了创新。比如在互联网教育培训行业,我们投资过的一个在线教育平台企业Coursera,已在美国上市,疫情期间业绩增长远超预期。一些行业的格局也会因疫情而发生改变。
另外,目前受制于疫情影响,整个经济活动、投资活动都不活跃,很多行业比如旅游服务业都还处于低谷期。对我们来讲,这恰恰是投资布局较好的时机,就是机会所在,因为现在一些企业的估值目前相对来讲比较低。二级市场去年已经出现一波儿反弹行情,一级市场还相对处在寒冬阶段,未来随着疫苗注射的普及化,全球经济有望全面复苏,带动相关行业反超疫情前的水平。
【聚焦四大行业】
澎湃新闻:赛领今后的跨境投资策略是怎样的?
杨平: 第一,从行业的配置上看,赛领的投资策略主要围绕四个领域:一是人工智能为重点的新技术;二是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大健康领域,包括医疗设备,医药,生物科技等等;三是以半导体为核心的先进制造;四是新消费。
第二,从分散化的角度看,我们既不希望投的项目非常分散,也不希望非常集中。结合团队的自身能力和投资策略,去搜寻符合我们的基金规模和管理能力的项目。
第三,我们在退出手段上会更加的多元。除了IPO退出以外,我们也考虑让被投企业通过被并购或注入上市公司来实现退出,也可以通过成立S基金(Secondary Fund)等创新手段的方式转让出去。所以,我们二期基金相对于一期基金,退出的周期会缩短。
第四,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LP的互动和资源共享,将项目的投后管理、项目的退出和LP自身的资源之间形成联动,这是我们二期策略的新亮点。
澎湃新闻: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发布,特别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赛领资本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和投资调整?
杨平: 赛领资本从自成立以来高度关注科技领域的投资机会,我们在过往投资中积极寻找国际领先的先进技术,并在投后管理中积极对接中国市场,同时,我们也积极助力优秀的中国科技企业走出国门。
对于我们的二期基金,我们又升华了这个目标——“全球机会,中国创造”。在这个新的主旨下,我们将继续对符合国家战略的新兴科技力量保持跟踪与挖掘,并帮助优秀的中国科技企业成长壮大,走出国门,创造国际价值。
落实到具体的投资,我们在二期基金的投资方向进行了更加有针对性的安排,例如,人工智能作为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多次被提及的关键科技,已被确定为我们未来核心的投资方向之一。
我们对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企业的筛选策略切合纲要中提及的对“原创性、引领性”的要求,在深度学习、商业化应用落地方面均投资了领军级别的企业。而在其他重点信息技术行业,如芯片、大数据、云计算等,以及生物科技与医疗行业,如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方向,我们也在投资策略上做了相应的针对性优化与安排,使我们的微观策略与国家的宏观战略更加契合。
澎湃新闻:在半导体领域,国际上现在兴起了一波整合兼并的浪潮。您认为,中国的半导体行业是否也可能也会进入兼并期?
杨平: 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看待。
半导体产业链分为几个板块,包括设计、制造、封测,以及上游的软件工具、材料和设备。
我认为在上游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和IP基础架构方面,相对来讲,我认为中国公司崛起的可能性很大,未来兼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国外这方面的巨头也是靠兼并收购才有今天的市场地位。设计环节则存在结构性的并购交易机会,国内已有成功的国际并购案例。前道晶圆代工在将来全球将集中为几家头部企业,比如台积电、三星等等,这个竞争格局短时间内是难以扭转的。至于后道,目前国内做封装的企业有很多,也是国产化率最高的环节,这个领域可能会产生一种兼并整合的趋势。
从材料和设备的角度来看,也有兼并的可能性。欧美日在材料和设备方面做的很好,中国企业会不会走出去,合并或者收购相类似的技术,未来可以关注,但也取决于国与国之间的技术壁垒。
所以,总的来讲,半导体行业的“卡脖子”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总量,是指现在中国整体的制造能力还不够,这是一个全面性的问题;结构上,我觉得有些地方目前难以突破,但有些方向还可以努力,不管是设计、制造、封测还是上游,都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澎湃新闻:赛领资本与芒格书院联合举办的“人工智能论坛”刚刚落幕,您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预见?
杨平: 人工智能是改变未来的一个重要抓手。
人工智能不只是一种技术,它的应用场景非常多,也非常普及,比如人脸识别、智能驾驶和金融科技等领域。中国的互联网高度发达,人口基数大,消费市场庞大,这给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发展存在弯道超速的可能。人口基数大,使得中国在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上跟别的国家相比,试错成本低,产业落地的优势很明显。如果我们继续努力,我认为可以像新能源汽车一样在国际上实现弯道超车,从而奠定我们国家人工智能的领头羊的地位。
而且,人工智能也能改善我们的社会管理,治安、消防、便民服务、市政服务,提高整个城市的管理效率。
但也如我们在论坛中所分享与强调的,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目前仅仅只是开始。基于技术定位与演进路径的差异,目前正在逐步成型两条分支:“大数据、小任务”与“小数据,大任务”,其分别代表的应用型与通用型人工智能企业,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们也高度关注人工智能行业在落地过程中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如隐私、安全、道德等一系列话题已经为社会所感知的敏感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与企业积极沟通,相互碰撞,共促行业的长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澎湃新闻:中国提出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这将深刻重塑中国的整个产业经济。这对赛领的跨境投资又带来怎样的机遇?
杨平: 绿色消费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一个行业。
例如,我们在共享出行方面先后投资了中国的滴滴、美国的Lyft、印度的Ola。它们均是在满足大众出行需求的前提下,减少了汽车整体需求量和城市交通堵塞,提升了出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减低了碳排放量。我们对于共享经济是比较看好的,这是我们当初投资这些企业的缘由和初心。
此外,我们投资的Impossible Foods项目也是食品与农业领域的“低碳”标杆,核心产品Impossible汉堡比传统牛肉汉堡的碳足迹量(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低89%,使用的水少87%,使用的土地少96%,造成的水污染少92%。
我认为这些企业不仅符合新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趋势,总的来讲,对于绿色出行、绿色经济、绿色消费也有正向促进作用。
我觉得要把两方面结合:一个是怎样通过绿色概念引领年轻人的消费习惯,第二个是引进企业和技术到中国来落地,帮助中国朝着“碳中和”的目标更快速地推进。
未来,我们将更关注那些能在能源替代、节能提效上对现有能源结构产生巨大改变的技术,例如固态电池及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对缓堵减排的应用等。
澎湃新闻:2020年是生物医药的大年,像BioNTech、Moderna等疫苗企业异军突起,赛领资本对生物医药领域有怎么样的思考与布局?如何看待目前国内外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前景?
杨平: 总体来讲,我比较看好生物医药行业,现在仍然是投资生物医药最好的时期。
特别在疫苗领域,新冠疫苗2021年的市场是百亿至千亿的规模,后续视疫苗效力下降程度和病毒变异程度的共同影响,有可能会有一个序贯接种或重新开发的长期市场存在。
另外,之前中国生物技术领域人才储备不足,现在生物技术领域海外回来的人才特别多,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背景。
而且,现在医疗领域的制造外包、研究外包这些行业的兴起和成熟也有利于生物技术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从市场的角度和资本退出的角度来看的话,我们现在有科创板,香港有生物医药板,资本退出非常方便,渠道也很多。
【在线教育“蛋糕”虽大,实际运营门槛要求高】
澎湃新闻:赛领资本投资团队是如何接洽到Coursera吴恩达团队的?基于怎样的考虑,做出了投资该项目的决策?
杨平: 总体来讲,在线教育的“蛋糕”很大,市场很大。我认为有两个关键点,第一要解决运营能力,因为在线教育对中台的要求很高;第二,在线教育不是一次性消费,是持续消费,因此消费者体验很重要。
赛领的团队非常重视和国外知名投资机构以及公司创始人建立深厚联系,保持良好合作关系。Coursera的董事及早期投资人Michael Moe与赛领资本的合伙人相识多年,Michael Moe将Coursera的时任CEO、耶鲁大学前任校长Rick Levin和Coursera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吴恩达先生介绍给了投资团队,为后续合作建立了基础。
Coursera是通过科技创新建立起连接学习者、教育者和机构的业内最大规模的全球性平台,并持续提供可负担、易获取和高相关性的世界级教育内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个性化推荐算法等新兴技术来率先革新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领域。投资团队非常认可Coursera的商业模式,决定对其投资。赛领最终成为Coursera唯一的中国境内投资人。
澎湃新闻:您如何看待互联网教育行业加速扩张可能带来的低价竞争、虚假营销等问题?
杨平: 互联网教育与其他互联网公司存在共性的地方,就是要提高效率。而个性的地方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在某些情况下,互联网教育的消费者和付费者不是一个人,比如说幼教、课程辅导;第二,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个性化色彩更浓厚。
所以,互联网教育既要解决共性问题,即提高效率的问题,又要解决个性化的需求问题。所以,要把这两者要结合起来,要看这些互联网教育公司有没有找到市场的痛点。
疫情下的市场痛点很简单,现在不仅仅是辅导班不能上,是很多高校正常的课堂教学都无法进行,只能上网课。这种情况下既要解决痛点,又要防止IP知识产权的窃取,还要能够在线进行考试,其实相当于把整个校园的运作都转移到网上来,这个门槛要求是很高的。
一些互联网教育公司去搞低价竞争,只能说明他们的门槛低,护城河低,容易被仿制。国家层面,最好能够对课外辅导有指导价格,设置最高限价,这属于行业规范。同时,可以建立行业自律标准,对业内公司来讲,这种自我规范和自我进化本身对他们的长期发展也是有好处的。(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