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千寻位置CEO:数字城市三张网,时空网落地需新终端
2021-08-06 21:54:24 作者:佚名
数字城市必须有三张网:互联网、计算网、时空网,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CEO陈金培的这个判断在不少场合讲过。那么,时空智能要成为渗透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关键是什么?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日前在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期间对话陈金培。他认为是创新,比如千寻位置走出的第一步是把时空智能服务放在手机、汽车里并生成应用场景。
陈金培曾经历过中国云计算行业的早期商业化发展阶段,2015年开始推动时空智能这项数字科技服务的商业落地。两者对比起来,他认为时空智能服务的落地更复杂,对终端的依赖性更强。
对于像千寻位置这样提供精准时空智能服务的企业来说,很重要的工作是催生各种各样新的智能终端,集成时空智能服务。新的智能设备产生,才有更多新的应用和市场空间,“而不仅仅是天天搞手机和汽车。”应用场景越深,反过来支撑的应用场景越广泛,这也是基础设施迭代的过程。
从行业生态来讲,陈金培说,“大家都去抢一些相对比较明确的市场,但不愿意去做那些创新的市场。”目前相对投入较少的是用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时空服务应用创新。“你不知道市场什么时候爆发,应用创新相对来说难度也更高,需要做很多研究,做0-1的创新。”
拷贝很容易,创造很复杂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标志着北斗事业进入到全球服务新时代。今年是北斗应用爆发的元年,各行各业对北斗应用的热情空前高涨。很明显的一点是,与往年相比,参加了6年中国卫星导航年会的陈金培觉得,今年这一届热闹得多。
北斗应用中,精准时空智能服务板块热门,“大家都觉得精准时空的热度会像前几年的云计算一样,是这个产业很大的机会。”除此之外,智能设备中,芯片是重要基础,“现在服务+芯片非常热门,大家都认为这是整个产业的制高点,抢占这个行业在整个产业中肯定有巨大的话语权和引领作用。”
相比于智能驾驶、数字地理、无人机、工程建设等明确看得见市场的精准时空智能服务行业,相对投入较少的是用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时空服务应用创新。“你不知道市场什么时候爆发,应用创新相对来说难度也更高,需要做很多研究,做0-1的创新。”
令陈金培感慨的是前几年的手机定位,“当时技术难度很高,很多人也不知道做出来以后能不能挣到钱。”陈金培说,从2019年开始,千寻位置和华为合作,将精准时空感知能力规模化集成到手机。
除了华为手机,5月28日,小米最新两款高端旗舰手机小米11 Pro、11 Ultra将通过OTA(空中升级)上线千寻位置车道级导航服务。
千寻位置通过自建的2800多座地基增强站以及自研时空智能算法,7×24小时为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提供可靠性超过99.9%的定位修正服务。
相比传统道路级导航,车道级导航可高清展示真实道路场景,显示当前道路的车道数量、地面标识标线、出入口、特殊车道等,同时结合高清信号,可实时显示用户的车道位置。
在长实线等场景下,车道级导航可帮助用户减少违规操作;在高、快速汇出入场景下,更精准的定位为用户提供精细指引,减少错过出口导致的绕路问题。
“拷贝很容易,创造很复杂,这是一个不大好的现象,大家都去抢一些相对比较明确的市场,但不愿意去做那些创新的市场。”陈金培评价。
时空网的落地需要各式智能新终端
数字城市必须有三张网:互联网、计算网、时空网,这个判断陈金培在不少场合讲过。他带领下的千寻位置想做的是让时空网变成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
同样是数字城市中的基础设施,他觉得计算网和时空网都要有足够的开放性,去适应不同行业。新基础设施的出现也会打破产业格局,它的落地会遇到很多阻碍,这就像“突然来了一个家伙,把以前的搞法都改了”,用他自己的经历来说,就是“大家都用云,服务器就没地方卖了”。
但与云计算的落地相比,时空智能服务的落地更复杂,它对终端的依赖性更强。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催生出各种应用,只要这些应用在运行,就需要云计算能力。
而精准时空服务的区别在于,一台手机也许有100个应用,但只要手机本身有定位能力,这些应用就可以实现定位,这种计算并不像云计算那样“深”。
因此陈金培认为,对于像千寻位置这样提供精准时空智能服务的企业来说,很重要的工作是催生各种各样新的智能终端,集成时空智能服务。“我们离终端更近,而且不同终端的服务是有差异的。”
迈上手机和智能驾驶的技术台阶后,千寻位置在疫情以来将一部分精力投放在建设城市级操作系统“昆仑镜”和催生新的智能设备上。
疫情之后,城市数字化的进程急剧加速,陈金培认为,城市级的操作系统建设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更重要。“昆仑镜”能在广域、统一的时空基准之上提供高精准的实时定位、高清晰的动态地图和高准确的时间同步能力,是城市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新的智能设备产生,才有更多新的应用和市场空间,“而不仅仅是天天搞手机和汽车。”他的经验是,任何基础设施都很难做到完美再去做应用,必须边建边用。应用场景越深,反过来支撑的应用场景越广泛,这也是基础设施迭代的过程。
“所以最难的其实是建立第一个循环,当第一个循环建立以后,后面转得会越来越顺利。” 陈金培说,对企业来讲,激发开发者的创造力、催生出新应用很难,但这也是基础设施的真正潜力所在。(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日前在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期间对话陈金培。他认为是创新,比如千寻位置走出的第一步是把时空智能服务放在手机、汽车里并生成应用场景。
陈金培曾经历过中国云计算行业的早期商业化发展阶段,2015年开始推动时空智能这项数字科技服务的商业落地。两者对比起来,他认为时空智能服务的落地更复杂,对终端的依赖性更强。
对于像千寻位置这样提供精准时空智能服务的企业来说,很重要的工作是催生各种各样新的智能终端,集成时空智能服务。新的智能设备产生,才有更多新的应用和市场空间,“而不仅仅是天天搞手机和汽车。”应用场景越深,反过来支撑的应用场景越广泛,这也是基础设施迭代的过程。
从行业生态来讲,陈金培说,“大家都去抢一些相对比较明确的市场,但不愿意去做那些创新的市场。”目前相对投入较少的是用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时空服务应用创新。“你不知道市场什么时候爆发,应用创新相对来说难度也更高,需要做很多研究,做0-1的创新。”
拷贝很容易,创造很复杂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标志着北斗事业进入到全球服务新时代。今年是北斗应用爆发的元年,各行各业对北斗应用的热情空前高涨。很明显的一点是,与往年相比,参加了6年中国卫星导航年会的陈金培觉得,今年这一届热闹得多。
北斗应用中,精准时空智能服务板块热门,“大家都觉得精准时空的热度会像前几年的云计算一样,是这个产业很大的机会。”除此之外,智能设备中,芯片是重要基础,“现在服务+芯片非常热门,大家都认为这是整个产业的制高点,抢占这个行业在整个产业中肯定有巨大的话语权和引领作用。”
相比于智能驾驶、数字地理、无人机、工程建设等明确看得见市场的精准时空智能服务行业,相对投入较少的是用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时空服务应用创新。“你不知道市场什么时候爆发,应用创新相对来说难度也更高,需要做很多研究,做0-1的创新。”
令陈金培感慨的是前几年的手机定位,“当时技术难度很高,很多人也不知道做出来以后能不能挣到钱。”陈金培说,从2019年开始,千寻位置和华为合作,将精准时空感知能力规模化集成到手机。
除了华为手机,5月28日,小米最新两款高端旗舰手机小米11 Pro、11 Ultra将通过OTA(空中升级)上线千寻位置车道级导航服务。
千寻位置通过自建的2800多座地基增强站以及自研时空智能算法,7×24小时为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提供可靠性超过99.9%的定位修正服务。
相比传统道路级导航,车道级导航可高清展示真实道路场景,显示当前道路的车道数量、地面标识标线、出入口、特殊车道等,同时结合高清信号,可实时显示用户的车道位置。
在长实线等场景下,车道级导航可帮助用户减少违规操作;在高、快速汇出入场景下,更精准的定位为用户提供精细指引,减少错过出口导致的绕路问题。
“拷贝很容易,创造很复杂,这是一个不大好的现象,大家都去抢一些相对比较明确的市场,但不愿意去做那些创新的市场。”陈金培评价。
时空网的落地需要各式智能新终端
数字城市必须有三张网:互联网、计算网、时空网,这个判断陈金培在不少场合讲过。他带领下的千寻位置想做的是让时空网变成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
同样是数字城市中的基础设施,他觉得计算网和时空网都要有足够的开放性,去适应不同行业。新基础设施的出现也会打破产业格局,它的落地会遇到很多阻碍,这就像“突然来了一个家伙,把以前的搞法都改了”,用他自己的经历来说,就是“大家都用云,服务器就没地方卖了”。
但与云计算的落地相比,时空智能服务的落地更复杂,它对终端的依赖性更强。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催生出各种应用,只要这些应用在运行,就需要云计算能力。
而精准时空服务的区别在于,一台手机也许有100个应用,但只要手机本身有定位能力,这些应用就可以实现定位,这种计算并不像云计算那样“深”。
因此陈金培认为,对于像千寻位置这样提供精准时空智能服务的企业来说,很重要的工作是催生各种各样新的智能终端,集成时空智能服务。“我们离终端更近,而且不同终端的服务是有差异的。”
迈上手机和智能驾驶的技术台阶后,千寻位置在疫情以来将一部分精力投放在建设城市级操作系统“昆仑镜”和催生新的智能设备上。
疫情之后,城市数字化的进程急剧加速,陈金培认为,城市级的操作系统建设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更重要。“昆仑镜”能在广域、统一的时空基准之上提供高精准的实时定位、高清晰的动态地图和高准确的时间同步能力,是城市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新的智能设备产生,才有更多新的应用和市场空间,“而不仅仅是天天搞手机和汽车。”他的经验是,任何基础设施都很难做到完美再去做应用,必须边建边用。应用场景越深,反过来支撑的应用场景越广泛,这也是基础设施迭代的过程。
“所以最难的其实是建立第一个循环,当第一个循环建立以后,后面转得会越来越顺利。” 陈金培说,对企业来讲,激发开发者的创造力、催生出新应用很难,但这也是基础设施的真正潜力所在。(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