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科技新闻
洪小文:我与清华的二三事——写于清华大学110年校庆之际
2021-08-06 21:53:20 作者:佚名
与两岸清华的缘分
很多年来,对清华大学,我内心总有一种特别的情结。这不止是因为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生涯里,我身边总是不乏清华背景的良师益友;还可能由于上大学前就曾得以与清华结缘,故而对这所奠基于上世纪风云变幻之际的名校充满特殊的感情。
大约是1979年的暑期,我还在宝岛的建国中学读高中时,参加了一个科技夏令营。活动是在台湾的清华大学(新竹)举办的,我因此有幸见到了当时分别任台湾的清华大学(新竹)理学院院长和计算机管理决策研究所所长(计算机系的前身)的刘兆玄先生和李家同先生——这两位先生后来都曾出任台湾的清华大学(新竹)的校长。可以想象,一个对未来事业尚无清晰规划的高中生在面对名校名师时的那种激动。后来,我受李家同先生的影响尤深。他是李鸿章长兄李瀚章的曾孙,也是早我24届的台湾大学学长(1961年毕业于台大电机工程系)。在我读大四的那段时光里,时常会在周末到台湾的清华大学(新竹)找李先生请教计算机领域的知识和前沿信息,他的言传身教让我对自己今后要走的路逐渐有了想法,也促成了我后来选择到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年少时在台湾的清华大学(新竹)见到的风景:在波光粼粼的成功湖上泛舟,徜徉于梅园(纪念梅贻琦校长而修建)、月涵亭(以梅校长的字命名),还有当时所住的宿舍——清华八斋之一的诚斋…… 尽管对清华来说,昔时的我只是个过客,但我对清华一直充满着无限向往。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我只报了台湾大学和台湾的清华大学(新竹)两所学校,只是被台湾大学电机系率先录取,这才未能在大学时代与清华续缘。

1979年高中时期拍摄于台湾的清华大学(新竹)梅园

大学毕业后,我去了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博士学位后,我在苹果公司工作了三年半,而后便一直在微软公司做研发。有意思的是,似乎冥冥中总有条看不见的丝线牵系着清华和我:1993年,在苹果公司研究中文语音技术期间,我第一次回到国内,便到北京清华大学黄昌宁教授的实验室访问交流。首次来到首都,我对素朴静穆的北京清华大学印象尤深,后来,黄教授也成为了第一批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并且创建了微软亚洲研究院自然语言组。而1995年,“挖”我来微软的,也是曾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的黄学东博士,我到今天一直非常感谢黄学东26年前给我的机会。
在微软的这些年间,无论在西雅图还是在北京,我都有了更多的机会与清华的朋友相识、相知,甚至是携手合作。回想起来,我总是感觉到特别幸运。
虽然我是在2004年才举家由西雅图迁往北京、开启了个人事业旅程最重要的一站,但早在1998年11月微软中国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前身)成立时,我就深度参与了筹备工作,包括协助面试了第一批研究员——这些人中,有不少是来自于清华的才俊,像周明、陈正、李劲、童欣、刘文印等等。

2004年举家迁往北京后与女儿们在清华园留影

客观地说,微软固然为清华人才搭建了尽情展现才华的舞台,清华人才也同样为微软做出了非凡的贡献。粗略统计,在微软全球各部门工作过的清华大学校友数以千计,当年加入微软中国研发团队的第一位清华校友李东至今已在微软工作了26年。而且可以说,微软亚洲研究院之所以能一步步成长为世界一流的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研究机构,清华人功不可没——早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伊始(1999年1月),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钹先生便欣然接受邀约,成为了微软亚洲研究院专家顾问委员会(Technology Advisory Board)委员,后来,在他最好的学生中,也有很多人选择以研究院作为事业的起点,并在研究院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一流学者。到今天,已届耄耋之年、桃李满天下的张钹院士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结缘长达22载。每每念及国内如张钹老师这样不遗余力推进创新与育才大业的前辈,我都会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与清华大师的交集
对我个人来说,正是清华提供了机遇,使我得以和杨振宁、姚期智、丘成桐等大师产生交集,近距离向几位前辈大师请教和学习。
即将迎来百岁华诞的杨振宁先生,对一代代理工科学生来说是丰碑般的存在,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记得第一次谒见杨先生是2004年在北京清华的丙所,我与沈向洋、郭百宁两位同事一道,为的是商讨微软亚洲研究院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合作——1996年,杨先生与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探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2009年更名为高等研究院),希望借此推进国内的基础科学研究与一流人才培育——杨先生也是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赞助人之一。从2006年开始,微软亚洲研究院与清华高等研究院一起联合招收计算机方向的博士生,沈向洋和郭百宁还获聘成为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
大家或许会认为大师多半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但我见面时发现,杨先生这位半世纪前已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师真的是平易近人、丝毫没有登顶成功之巅者那种凌人的锋芒。他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认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信息科技。在向我们了解相关信息时,他的思路极其清晰,所提的问题也切中肯綮。而当我们聊起诺贝尔奖的故事,他却很谦虚地表示,这个奖的意义在于让大众了解到中国人也能做到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自那以后,我每年都会设法与杨先生见面,聆听他的指教。2012年,我有幸参加了杨先生90岁生日聚会,与王大中、顾秉林、陈吉宁、邱勇这四任清华校长共聚一堂、为长者贺寿。
杨先生曾与我们回忆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2001年)之际,在台湾的清华大学(新竹)接受“世纪杰出校友”的经历。说到清华90周年校庆,是由北京清华和台湾的清华大学(新竹)共同举办的,当时任北京清华校长的王大中先生率团赴宝岛交流,而台湾的清华大学(新竹)校长刘炯朗先生亦率团访问北京——刘先生曾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计算机科学系担任教授,姚期智院士便出自他的门下。事实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计算机科学的学生恐怕大部分都读过刘先生的书——《组合数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combinatorial mathematics)。2007年,应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邀请,刘先生来到研究院,做了一场题为《计算之美——诗中有数,数中有诗》的演讲,令所有与会者深受启发。此后,我也从与刘先生的交流中学习到很多做人做学问的道理。清华百年校庆也是由两岸清华共办,就如刘兆玄校长在北京清华的一次演讲中所说,“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无论在北京,又或在新竹,清华人总是有着相似的气质与风骨。
另一位因为清华、因为共同的事业而渐渐熟识的大师、学长是姚期智先生。2000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刚刚迈过起跑线。同一年,姚先生因对计算机理论做出了诸多“根本性的、意义重大的”贡献而获得了图灵奖。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华人学者夺取了历史上第一个图灵奖,而这位得主还是我在建国中学和台大的学长(姚先生1967年从台大毕业,后来又分别在哈佛大学、UIUC取得物理学博士、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那时还在微软雷德蒙研究院工作的我曾因这一喜讯而深受鼓舞。
2004年,在杨振宁先生的感召下,姚期智先生决定回国加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任教,为当时方兴未艾的信息技术产业培养更多新生代人才。除教学和带博士生外,他还想要从本科生抓起,把学生培养成为与世界顶尖大学的本科生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竞争力的创新型学术人才。他的这一愿望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长期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我们很快就决定与姚先生携手合作,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支持。2006年,我与姚先生一起访问了与建国中学齐名的宝岛顶尖女子高中——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鼓励女生更多地了解和选择包括计算机在内的STEM专业。次年,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即“姚班”,当时称“清华大学-微软软件科学实验班”)诞生了。由于微软亚洲研究院在人工智能及系统工程相关课题领域拥有相当深厚的积淀,因此我们很快就确定双方合作以培育人工智能杰出人才为切入点。过去十多年来,一批批姚班学员来到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包括曾获ICCM数学奖、现任上海财经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的陆品燕,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及CTO唐文斌等。同时,研究院还会安排资深研究员(如清华校友陈卫、Thomas Moscibroda等)去姚班授课,并为姚班同学量身定制新课程,如《大数据基础与应用》等等,我本人也主持了这项课程的教学工作。
另一方面,姚先生也曾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他与其他委员一道,对研究院的研究方向、整体运作进行指导,使研究院的研究始终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还有一位经由清华而和我、和研究院建立连接的大师,是国际知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现任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的丘成桐先生。丘先生在诗文方面也颇有造诣,曾经出版过《丘成桐诗文集》,他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美的境界,而数学也具有诗歌和散文的内在气质。” 在对学问本质的认知方面,刘炯朗先生和丘先生有着相似的看法。刘先生曾提到,数学和文学实际上殊途同归,都是旨在发现和欣赏万物之美与生命之美的学问。两位学者私交甚笃,去年刘先生溘然仙逝,丘先生还专门撰写了追思怀念刘先生的文章。我读过后很受感动。
作为这个时代最顶尖的数学家之一,丘先生从不为各种荣誉、利益所惑,而是能够沉静下来,在清华园潜心于研究和育才事业。他无私地以个人的影响力、发自内心地帮助华人社会的高校乃至中学发现并哺育有潜质的“未来之星”,由此一步步促进华人对整个数学科学界的贡献。这种精神十分令人感佩。
这几年,微软亚洲研究院与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合作较多的项目是“丘成桐国际数学夏令营”。该项目始自2014年,面向全球优秀中学生,招收在数学方面具有卓越才能,并对数理基础科学具有强烈兴趣的学生,通过暑期培训,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2018年微软亚洲研究院支持和赞助了10余位来自海内外的数学相关专业的博士生作为夏令营的助教和教练,并且安排他们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就机器学习、移动互联网等热门话题进行交流。
与清华合作的情谊
为了大力提升高校计算机基础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二十多年来,微软亚洲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交流共建等方面积极展开合作。微软亚洲研究院自成立以来每年都会举办“二十一世纪的计算”学术研讨会,邀请包括图灵奖得主在内的全球计算机研究领域的大师来到中国,与国内同行、高校师生面对面交流。20多年来,我们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过四届大会,杨振宁、姚期智和丘成桐三位先生都曾多次参加大会并做主题报告。
2000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和清华大学成立了以研究媒体与网络技术方向为主的联合实验室,并在2005年被纳入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体系。据统计,这些年来,微软亚洲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了百余名博士生;来自清华的“微软学者”获奖人达54名——“微软学者”奖学金旨在发掘、支持和鼓励有能力、有潜力的初期博士生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除资金外,“微软学者”还会被邀请至研究院与顶尖的研究员们一起进行学术研究。另外,我们还接纳了来自清华大学的16位青年访问学者和1500余名实习生;现今在清华大学执教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院友包括张亚勤、赵峰、马维英、徐迎庆、朱文武、刘世霞、聂再清等顶尖科学家。
我还记得2007年4月,比尔·盖茨访问清华大学,时任清华校长、中科院顾秉林院士授予了他清华名誉博士的学位,而他也欣然接受了这一荣誉——要知道比尔·盖茨接受母校哈佛大学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还是两个月之后的事情。据我了解,比尔·盖茨对于接受类似荣耀非常慎重,由此可见他对清华授予学位的重视。
同一年,微软开始筹备在中关村投资兴建亚太研发集团总部大楼——这也是微软在美国总部以外首次买地建楼,展现出了扎根本地、与中国信息产业共同成长的决心。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当时比尔·盖茨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搬家以后(当时研究院的办公室在知春路的希格玛大厦),清华的学生到研究院的距离会不会变得更远?我知道他是希望研究院和清华等优秀高校的距离尽可能近一些。所以我回答说:和以前一样,学生们还是可以骑着自行车来研究院。
2011年,作为对清华百年校庆的贺礼,微软在必应搜索引擎的中文版和全球版首页上都展示了清华校园的经典图片。2014年9月,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刚上任半年多,便访问了中国。清华大学是他那次行程中的重要一站。之后,作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萨提亚屡次到访清华,促成了微软与清华在经管、法律、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对话与合作。
提起微软、清华之间的合作,就不能不说全球创新学院(Global Innovation eXchange Institute,简称GIX)。创建GIX的想法大约在2013年前后萌生。2011年,UIUC迎来了自1867年建校以来的第一位华裔女校长王斐丽(Phyllis Wise)。次年,王斐丽校长来北京访问了清华大学和微软亚洲研究院,期间与我谈起了100多年前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促成了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建立的历史。在加入UIUC之前,王斐丽曾任华盛顿大学代理校长,并且代表华盛顿大学参加了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这次清华之旅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3年,当我在华盛顿大学拜访校长Michael Young时,他向我提出了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打造国际化创新人才的想法,而他的首选就是清华大学。回到国内,我随即在清华工字厅将这个想法向陈吉宁校长做了汇报,得到了陈校长的高度认可——我们都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国际一流高校到中国办校教学;与此同时,中国高校也有责任、有必要将影响力拓展至国外更广阔的区域。
2015年6月18日,清华大学、华盛顿大学、微软联合宣布,GIX正式成立。微软4000万美元启动资金的支持下,GIX美国校区在华盛顿州毗邻西雅图的贝尔维尤落成,从而开启了中国研究型大学在美国创建实体教育科研机构的全新篇章。同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特别向GIX赠送了水杉树苗,寄予了主席对GIX“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美好期许。
20多年来,微软与清华的关系始终都很融洽,并且双方合作的广度、深度也在不断增强。2018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迎来建院20周年的时刻,清华大学陈旭书记和邱勇校长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邱校长还在庆典活动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携手推进跨领域交流
我对于交叉学科和跨领域研究一直颇有兴趣,因为科学创新常常发生在不同学科的碰撞之时——尤其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与各行各业转型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我也因而有幸参与到诸多跨界的对话与合作中。2019年,我受邀加入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担任特约研究员,并且定期与金融学院的同学们分享人工智能的前沿进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从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IMF前副总裁朱民那里我也学习到了很多金融领域的知识,收获颇丰。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Schwarzman College)的院长薛澜,是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同年级校友,当他邀请我在书院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时,我欣然接受,因为苏世民书院的成立正是为了让多专业背景的学生共同生活和学习,提高跨界交流。也是在2019年,微软亚洲研究院与苏世民书院合作推出了《数据、计算与人类未来》,作为苏世民书院行业前沿系列的首门课程。我们对课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采用梯度式的课程结构,由我本人、研究院副院长刘铁岩、张冬梅、张益肇等同事为学生们讲授,通过专题讲解和课堂实践,引导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们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趋势、应用领域,帮助他们构建信息时代的科技价值观。
2019年在苏世民书院教授《数据、计算与人类未来》课程,与薛澜院长(左五)及课程共建团队合影

2019年在苏世民书院教授《数据、计算与人类未来》课程,与薛澜院长(左五)及课程共建团队合影

可持续发展也是近年来清华大学与微软亚洲研究院探索合作的一个重点课题。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和推进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国近年来越来越重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亦重申并强调了习近平主席于2020年向世界发出的庄严承诺,即中国要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于可持续发展,微软也有着明确的目标:我们希望到2030年实现负碳排放,并在2050年之前,消除公司自1975年成立以来直接排放及因供应链而排放的所有碳。也就是说,在碳减排、碳负排等课题领域,微软与中国的目标和步调是一致的。
目前,微软亚洲研究院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未来实验室、地球系统科学系等院系有多个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项目正在进行中,同时,我们还与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就“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建立了定期的交流机制。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领导这些项目的负责人刘铁岩,是本硕博都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三清”学生,此前他率团队与清华大学合作的针对空气污染控制进行高效仿真的研究,已经发表在了国际环境科学顶级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上,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
回顾往昔,从我读高中开始,到赴美国留学和工作,再到回国领导微软的研发团队、与本地学术界及产业界合作——我好像都数不清楚曾与多少清华人相识相知、相互合作。在我心目中,清华大学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大学,“世界级”这三个字,无论看历史还是现实,清华都当之无愧。
我也切实感受到了清华的博大精深——通过微软,我有幸与清华大学多个院系广泛交流,其中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学院、电子工程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交叉信息学院、高等研究院、苏世民书院、经济管理学院、五道口金融学院、环境学院、地球系统科学系、全球创新学院、美术学院、法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医学院、天文系、未来实验室等等,不胜枚举。我个人也从身边的清华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从科研态度到待人处事,从对社会的责任感到对世界的关怀。我相信未来还会跟清华的良师益友们学到更多,我也相信清华的未来会更美好。
在此,谨代表我个人及微软亚洲研究院,祝清华大学110岁生日快乐!
(作者洪小文博士系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相关下载
相关文章

玩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