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科技新闻
对话国内外专家:快速识别中风记牢三点,康复是一场马拉松
2021-08-06 21:53:08 作者:佚名
“在《柳叶刀》子刊上发表了关于快速识别中风的文章以后,在全国各地,在各级政府、学会以及各界的专家,以及各位同道学者、普通的老百姓,都在进行积极的推广。推广这几年已经如火如荼,但是我觉得非常遗憾的是,它仅仅是在医务人员层面。”
近日,中风120特别行动组全国组长、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赵静教授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如是谈起国内目前在快速识别中风方面的现状。就在接受采访前的几分钟,赵静还站上了她第八届上海国际健身展(IWF)的舞台,希望以更多元的方式加强中风知识的科普。

中风120特别行动组全国组长、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赵静教授。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经济负担“五高”特点。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卒中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也是导致残疾的第三大原因。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脑卒中仍为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
赵静等人于2016年提出的“中风120三步识别法”当天甚至还被改编成了洗脑神曲。“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能做什么?呆在医院肯定不行。”赵静表示。
2016年10月29日,也就是在世界卒中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柳叶刀-神经病学(The Lancet Neurology)》在线发表了赵静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麻醉和重症治疗科刘仁玉医生共同合作的文章,题为《中风120:中风快速识别和立即行动之中国策略》(Stroke 120: A rapid recognition and response program for stroke in China)。
所谓的“中风120三步识别法”,即将全国人民都熟知的医疗急救电话号码1-2-0作为一个可以方便记忆中风的快速识别工具,把这3个数字转化为3个识别中风的方法,其中“1”代表“1看1张不对称的脸”,“2”代表“2查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0”代表“聆听”,即“(零)听讲话是否清晰”。如通过3步法观察,怀疑患者是中风,可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值得注意的是,仅仅快速识别中风还远远不够。预防、急救和康复被认为是贯穿脑卒中全程管理的三大关键环节。德国脑卒中康复专家、制药巨头勃林格殷格翰旗下霁达康复医疗的负责人舒乐博(Dr. Paul Schönle)教授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德国,我们一方面是急性期的手段不断进步,另一方面康复也要能跟得上。对于很多上呼吸机的病人或者处于昏迷的病人,康复都要尽早介入,我们甚至会在德国的ICU里面就介入进行康复训练。”
德国的卒中康复模式被公认为世界一流。此前的2018年3月,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引入的霁达康复中心正式开业,这也是国内引入的首个德国模式卒中康复中心。

德国脑卒中康复专家、霁达康复医疗负责人舒乐博(Dr. Paul Schönle)。

中风最大的“误区”是根本不知道
大部人对中风的认知仅发生在自身中风或家人中风时。现代医学已有非常有效的急救手段,但前提是能在发病4.5小时进行溶栓治疗或者6小时内进行取栓治疗。这也就意味着患者需要3小时内被送至医院,这样大部分患者可避免终身残疾。
在赵静看来,公众在快速识别中风方面仍有待更多科普。她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医务人员层面情况的改善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其实是迈出了一大步。“脑卒中的早期识别和急性救治的黄金时间窗,以前这在我们基层医生的概念当中都是没有的。2016年基线调查的时候,很多的基层医生不知道什么叫溶栓,不知道有4.5小时的黄金救治时间,绝大部分社区医生也是不知道的。”
“这几年我们觉得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把基层医生的培训做起来了。”赵静提到,他们组织全国各地的基层医生成立了中风120特别行动组,其本人担任组长,“在全国有一千五百家医院,有两万多名医务人员加入了我们这个特别行动组,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把基层医生的脑卒中急救知识技能提上去了。通过成千上万的医生,向老百姓、公众去推广这个概念,这比我们一个团队做出的力量大得多得多。”
赵静希望,“中风120,如果能够像人人失火要打119这种概念传播下去的话,整个中国的脑卒中最后的残疾率会大幅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她在“跨界”、在医院之外去推广这件事的初衷。
当然,从目前来看,除中风发生后的急救之外,我们对中风似乎束手无策。“其实现在对中风我们最大的误区不是误区本身,而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中风这件事情。不光在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都是这样的。”舒乐博进一步表示,“它不像高血压立马能够测量出来,我们可能需要在高血压之后经过数年时间的累积才会爆发出这样一个不好的结果。所以说这个误区,就在于很多民众根本不知道会有中风这个事情,也不会意识到它会发生。”
他反复强调一点,“中风是可预防的,而且一旦中风发生了之后,也是可以再次预防的。”舒乐博平时观察到,有很多二次或者三次脑梗的病人,他们在康复科待的时间比较长,有可能是几个月或者是更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非常有可能会复发二次或者三次脑梗。所以说,我们是非常有必要跟所有的病人来讨论一下中风的原因,它常见的致病因素,以及如何预防中风。”
在预防为主的疾病管理倡议下,一级预防被认为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的根本措施,也是减少卒中患者疾病负担的最佳途径之一。而缺乏体育运动则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更是增加死亡风险的独立因子。有研究显示,规律的有氧运动能降低慢性病患者45.9%的全死因风险。
赵静建议,“预防卒中需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一方面要注意戒烟戒酒,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运动,科学的运动也能有效预防卒中,但运动强度需因人而异。健康人群建议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总时间不少于150分钟,可选择如慢走、慢跑、游泳、抗阻训练等项目。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需根据医生意见设定运动方案,注意运动安全。”
舒乐博则从“吃”方面强调可预防。他提到,在病人们了解中风之后,下一步就是教他们如何去做。“首先病人需要非常了解他们日常是怎么去对待他们的身体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从吃开始的。在德国,大家会把50%左右的精力放在预防二次脑梗的复发上。”
他对中国公众同样建议,“我们要让各个家庭,不光是女性,还有更多的男性,能够了解到如何去正确地做饭,提高各方面的营养,而且倡导各方面摄入量都比较健康的饮食习惯。”
舒乐博称,中风是对人类“一个彻底的摧毁”,这一摧毁不仅体现在肢体上,很多病人也会有言语、认知、情感或者意识方面的各种问题。
康复不仅在于6个月内
除预防和急救外,康复同样普遍认识不足。
赵静如此形容,患者和家属对康复“简直是不知道”。“他不知道康复跟自己回家锻炼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经常会劝病人做康复,他说我自己回家康复,他觉得自己回家走一走,在小区里面练练健身器材就叫康复,这完全两码事。”
赵静强调,第一点是目前公众对康复认识不足,第二点则是在越早进入康复效果越好。“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康复在早期没有办法进行?因为连神经科医生都不知道康复的重要性。这个其实是非常关键的,所以跟老百姓普及的同时,一定要先普及神经科医生。”赵静提到目前中风患者康复形式的严峻。
其一直强调,入院期间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就一定要早期进行康复。赵静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大家理解的康复是高强度的训练,其实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不同的康复的形式和内容,所以康复的医生会制定不同阶段的康复方案。我们建议能够在病情稳定时及早介入,因为损伤的时间越久,所留的后遗症就越多,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然而,在中风急救普及都仍需进一步加强的现实下,“康复普及的路非常漫长。”
舒乐博同样对澎湃新闻谈及康复尽早介入的重要性,“一方面就是把控病人们的血压或者心跳,各方面的生命体征,另外一方面是帮助病人们做一些适合他们各个阶段的康复治疗。”
“在霁达康复支持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76%的患者在卒中发病后的6个月内启动了康复治疗。卒中康复越早越好,比如我们有一位患者,中风后不能独立行走,上肢无法活动,生活无法自理,认知受损。但他在急性期救治后第一时间开始了规范化、有针对性的密集康复训练,1个月后基本实现进食、转移,并在治疗师的陪同下进行短距离步行。随着体力和自信的恢复,语言功能也逐渐恢复。”舒乐博介绍道。
值得注意的是,舒乐博同时并不主张过分强调6个月的康复“黄金期”。“我们在谈到利用时机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一个黄金期,这个黄金期一般是指卒中后的6个月之内,但这其实是有一些误区的。”就形成该误区的原因,他提到或者国外的保险支付有关,“保险支付的时候是有一个时限的,只有在这6个月他们能够拿到一个比较合适的保险支付,所以他们非常强调卒中后六个月内的康复。”
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卒中后6到12个月或者12个月之后,也都会有将近30%和20%的康复率。所以德国方面会认定,只要有功能性进步的病人就必须要做康复。”
以婴幼儿学习语言为例,他提到,“一般需要一年或者两年,其实对于卒中后的患者,他们的语言康复也是一样的,这都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当然,越早肯定越能看到效果。”
对于卒中的患者来说,“康复就好像是马拉松运动员一样,需要很长过程。”舒乐博强调,康复必须贯穿疾病治疗与恢复的全过程,从急性期在病房的早期治疗,到康复中心的治疗,并一直延续到家中的继续治疗。
他还提醒,卒中的康复治疗是多维度的动态治疗系统,除精细化的个体康复方案之外,甚至还需要兼顾身心的人文关怀。(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相关下载
相关文章

玩家评论